陶龛书院
新农村湘中文化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湘中民俗生态园
正文

花甲农民的三十年文化坚守——记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村民黄良生

发表时间:2019-11-06 20:41

_storage_emulated_0_tencent_MicroMsg_9e2f07457db7c12706788026b62e7709_image2_6c_64_6c6447a6e311afd9b2cc6bf5ff204c06_recompress.jpg

_storage_emulated_0_tencent_MicroMsg_9e2f07457db7c12706788026b62e7709_image2_50_2a_502a709deef15.jpg  


  12月10日,记者慕名到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黄良生和他的文化中心采访,为这个农民的远见卓识和不懈追求所折服,为这个普通农民30年文化之旅采撷和创造的文化成果所震撼,为这个普通农民在这个普通山村培育的一朵文化奇葩迎“文化强国”盛世而开所闪射出的道道灵光所惊叹。10000册藏书、1000个毛泽东像章、100方砚台、100件老式农具、100块奇石、100幅来自名家的书画作品……这是62岁的黄良生积30年心血创办的文化中心。


  身材瘦小,头发斑白,精神矍铄,在芸芸众生中,黄良生可能并不起眼,但他身后白墙、红瓦、蓝窗的文化大楼,在乡村的土地上有着别样的光辉。


  一个普通农民和一个文化中心,这个老头,是如何用他单薄的肩膀扛起艰辛,汇集精神,贮藏财富?他那瘦小的身体里源源不断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山野里的“拾荒者”


  小时家里穷,黄良生只念过小学,但他喜欢读书,看过的书读过的报,总舍不得丢弃。没有刻意,收藏是他保留记忆的一种方式。除了保存自己的,他还收集别人遗弃的,谁家卖废纸废书,他都要去淘点宝。


  1990年的一天,去双峰亲戚家的路上,一个中年人出售的书画作品吸引了黄良生。黄良生听说过作品的作者王憨山,但他不会分辨作品真伪。宁可买错,也不能错失良机。他急忙赶回家取了200元钱,又瞒着老婆向朋友借了120元,买了5幅作品。当时的320元钱,可是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费呀!


  每次逢年过节,晚辈们回家,总免不了要接受黄良生“思想洗礼”。一次,他又和孙子们讲起他们那代人的生活,如何用水车灌溉农田,如何用织布机织布……孙子们好奇地问水车是什么?织布机又是什么?黄良生反复讲解,孙子们的眼里却始终透着疑惑。


  那晚,黄良生想了很多。他希望孙辈们是既有文化,又懂得珍惜和感恩之人。可那个年代很多物品在渐渐消失,不能眼见为实,如何让孩子们懂得过去的艰辛?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消失的是时代的痕迹,更是教育孩子们最好的教具,和千百年来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想到这些,黄良生心痛无比,他迫切地想要抓住一点什么,他开始四处寻找。


  他失望地发现,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已经逐渐远离,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有效地保护、继承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这,成了困扰黄良生的大问题。


  黄良生开始关注身边的各种“旧物”。农民丢弃的打谷机、一搬就会散架的纺纱机、破旧的墨砚、被人遗忘的毛泽东像章……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他发现了,都会想法弄回家,哪怕花钱买下。


  新化县是湖南省的贫困县,是黄良生喜欢去的地儿,那些相对偏僻的村庄还保存着古老的生活用具。有事没事,黄良生都会去“寻宝”,常常一去就是好几天。


  2004年冬天,他在新化县水车镇楼下村一个村民家门口,发现一台荒废的“谷磨子”,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人们用来剥离谷壳的一种工具,现在已难得一见。黄良生如获至宝,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毫不犹豫地买下。当时天气严寒,山风凛冽,当他新化的朋友开车赶到时,在村口等候了4个多小时的他已是嘴唇发乌,四肢麻木。


  “他就这样,认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那年冬天,不晓得他在哪里捡回好大一块布,臭气熏天,非要我去洗,我不干,他居然不顾重病在身,卷起衣袖就要下水。没办法,我只好抢过来帮他洗了。邻居们笑话他是个癫老头,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尽捡些破烂玩意儿。真拿他没办法,架也吵过好多次了,没用。他不打牌,不喝酒,这是他唯一的爱好,只有随他去了。”邓冬香是个夫唱妇随的传统女人,不理解丈夫的做法,只能不吭声。


  “前几年,我在自己周边乡镇的村庄上收集了不少农具,但这一两年收不到了,原来,大家看我在收,都想‘那家伙是不是古董,一定值钱吧’?于是自觉将旧物保护起来了。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大家开始保护民间文化了。”说到这里,笑意在黄良生满脸的皱纹里荡漾开来。


  “文化中心”有满屋的藏书,有精美的砚台,有各种老式农具,有形态各异的奇石,有一幅幅弥漫着墨香的书画作品。最引人瞩目的,是用一个个不同版本的毛泽东像章拼成的国徽、党徽、中国地图、和平鸽……这是黄良生请人先将图案设计好,10多个村民将1000个毛泽东像章反复拼了多次才拼成的。“今年是建党90周年,这是我这个老党员献给党的礼物。”


  “这里的10000本图书、100块奇石、100个老式农具、100个砚台、100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作品,也快整理好了。还有外面文化长廊上100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的大理石文化碑,它们来自全国各地,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在我这里集合。”黄良生抚摸着他的宝贝介绍。


  文化林的“育苗人”


  近年来,国家吹响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号角。黄良生想,收藏了那么多宝贝,该给它们一个像样的家,也送孙辈们一本好教材。


  2005年10月,黄良生取出省吃俭用的积蓄,在亲戚朋友那里借了3万元。他想拆掉老土屋,建新房,可是离预算还有好几万元资金缺口。此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收藏了15年的王憨山的作品,在关键时刻帮了他大忙,一个伙计出价9万元带走了3幅作品。“那时我筹钱筹到山穷水尽,仿佛冥冥之中有人指引我,一定要把文化中心建成、建好!”偶然的一次收藏,成就了黄良生一生的梦想。


  建房期间,黄良生几乎每天都蹲在工地上。设想越多,文化中心越完善,资金却越短缺,只能筹到钱就动工。为了节约工钱,60多岁的他和青壮年劳动力一起抬大石头,搬水泥。


  2008年6月,那天中午工人们都在休息,他一个人去搬石头,一不小心将腿砸伤。“一个多礼拜躺着不能动弹,他从没闲过那么久,快憋疯了,最后搬把椅子坐到工地上,看着别人干活。”聊起丈夫,邓冬香眼里泛着泪光。在她眼里,丈夫老了,身板经不起折腾,去年冬天,因心肌梗塞,丈夫在工地上突然晕倒,幸亏被及时送到医院,要不然命都保不住。


  看到妻子动情,这个倔强的老头叹了口气,似自言自语,又似安慰妻子:“这么多年,不累是假的,但是,做了一辈子农民,什么苦没吃过?霸点蛮,不都过去了吗?”


  如今6年过去了,“文化中心”已经大体完工,拥有农家书屋、书画作品展厅、书法艺术创作室、民俗文化博览馆四大主题馆。中心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引来了大批书画艺术家。2009年5月1日,湖南省女子书法家协会主席吴萍、娄底市书法研究会会长魏华政,及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39名著名书法家在文化中心创作,吸引了附近上千名农民朋友,不少书法爱好者还现场向专家们请教。2008年至今,文化中心成功举办10余次各类大型笔会、书画展,前来创作的知名书画家达300余人。


  见这么多农民朋友对书法感兴趣,而且有人身手不凡,黄良生想,如果农民也有自己的书法家协会该有多好,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黄良生的想法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今年4月,一个真正属于娄星区农民书法爱好者的“家”——娄星区农民书法家协会成立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党支部委员会。协会成立8个月来,已吸收会员97名。


  68岁的曾安怀家住万宝镇大树村,退休后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得知有了农民书法家协会,立即报名参加,还为协会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万宝镇磨石村的龙家升,是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他不但自己加入协会,还在本村发展了13名会员。他告诉记者:“有几个朋友,以前没事喜欢打牌,自从协会成立,每到周末,我就邀他们去文化中心练笔,欣赏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感受艺术的熏陶,有利于修身养性。写累了,就去农家书屋看看书,如今读书也成了习惯。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我这个村长也好当了。”


  娄底市老领导魏华政,今年73岁,每次来文化中心创作,都要四处逛逛,对黄良生这个文化项目赞不绝口:“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文化了,人才懂得精神追求,才有真正的灵魂。在农村,有这样高境界的人来保护文化宣传文化,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扶持。”


  是啊,有了新农民,才会有新农村。可是,不提高农村人的文化水平,哪来的新农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国的进军号。一个普通的农民,以超前的节拍,在农村田野上追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培育出一朵朵鲜亮的文化之花,黄良生难道不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弄潮者?


  记者手记:


  因为采访,和黄良生见过几次了,每次去,他都在工地,他要求严格,每道工序都亲自参与,离开一会儿都不放心。


  黄良生说:“农民安全意识不高,就怕施工出事故,今年初,我在《中国安全生产报》上看到湖南省安监局局长刘尧臣写的《关于3000个生命的沉重思考》后,想起近年来村里各种事故不断,儿女外出打工,哪个老人不是盼望他们平安归来?可是,有人等到的却是噩耗,怎不心痛?目前,农村安全问题非常严重,安全隐患也触目惊心,所以加大对农村及外出农民工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教育很有必要,也是真正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黄良生说还想建一个民间安全文化馆,要有书法家书写的安全警示语、和安全生产有关的书籍、各种安全事故案例……届时,邀请乡镇安监人员在“安全文化馆”讲授安全知识,让党员和基层干部先学习专业、系统的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村民的安全意识唤醒了,就会主动来“安全文化馆”学习,自然而然会多给在外工作的亲人唠唠“安全经”,普及安全生产常识……


  不知道那瘦瘦老头的脑袋里是如何飞出那么多奇思妙想,但我知道,黄良生是那种认定就会风雨兼程走下去的人。或许,当我们下次再来万宝清江村时,发现黄良生关于“民间安全文化馆”的梦想已实现。那时,村民们时刻惦记“安全第一”,安全宣传成为了一种民风民俗,安全意识深入到了每个村民的骨子里,安全生产就像不管有多忙多远,我们都要回家吃年夜饭一样自然。


  在黄良生的“文化中心”,我看见有人在这里泼墨挥毫,我看见有人在这里埋头阅读,我看见有人在这里品茶侃大山,我看见有人在这里听风找灵感……我看见,在新农村,一朵文化奇葩正迎“文化强国”的浩荡东风,尽情绽放!


  2011年12月10日刊发《娄底日报》《娄底晚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