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生老人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央广网娄底10月2日消息(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张移珍)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2周年华诞。这天一大早,坐落于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磨子石村的陶龛书院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国歌声音嘹亮雄壮、国旗迎着晨风飘扬。升国旗这项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在陶龛书院创始人、老支书黄良生的筹备下,已经坚持了8年。

黄良生一生都扎根于土,服务于农。他用40余年的文化坚守、20余年的辛勤耕耘,把陶龛书院打造成为乡村文化的“聚宝盆”和弘扬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用乡风文明之“魂”铺就着乡村振兴之“路”。


将文化种到乡亲的心里头


黄良生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成为一名基层干部后,他经常走村串乡,在调研中他发现,不少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明显跟不上物质的变化,富裕起来后滋生了打牌赌博、铺张浪费等陋习,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农村越来越淡薄,乡土正在成为文化的荒漠。


黄良生老人在陶龛书院图书馆看书


黄良生反复思考:如何让这片土地恢复原有的风采,把优秀的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传承下去?

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黄良生开始了他的“捡破烂生涯”。一件件收集农民朋友丢弃不要的旧式脚踏水车、稍微用点劲就会散架的纺纱机、破旧的砚台、各个时期的书信文札和毛泽东像章……只要看到了,他都要想办法收回家。

黄良生的“陶龛”情结由来已久。他的父亲曾在“教育之神”罗辀重的陶龛学校就读,饱受“血性”精神洗礼。后来,他听说陶龛学校只有几名学生,随时面临被撤的风险,感到既痛心又无奈。

深思熟虑后,黄良生决定用自己的方式重建陶龛书院、重扬“血性”精神。陶龛书院筹备起来后,他又牵头成立了“陶龛书院留守儿童服务站”,把书院变成周边村庄留守儿童的乐园。

2011年12月10日《娄底日报》以《花甲农民的三十年文化坚守——记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村民黄良生》为题,报道了黄良生的事迹。该报道获评当年湖南新闻一等奖,给了黄良生极大鼓舞,在乡村文化坚守的路上一走又是十年。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断浸润着周边村民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5年前,黄良生因罹患喉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永远失去了声音,他更是全身心扑在了书院建设上。如今,陶龛书院总面积已近2000平方米,建设有百名中国书协会员碑廊和党建、道德、安全、农耕文化长廊,以及图书室、阅览室、国学讲堂、书法创作室等免费开放空间,藏有老旧图书7万余册、旧式农具100余件。这里的图书、砚台、书画、碑刻成了娄底市有名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每年吸引3万余名中小学生和上万名党员干部、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陶龛书院首届农民文化节上,黄良生老人在作画


色香味俱全的小龙虾摆满桌子,年轻人一边剥虾,一边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不时分享自己在外打拼时的见闻……这样和谐的情景,发生在2019年6月8日陶龛书院举办的“农民龙虾美食节”上。

原来,头一天就是端午节,黄良生和村里老人聊天时,听大家感慨“人老了,没人愿意听我们说话了”,他立马想到附近有池塘养了不少龙虾,正是肥美的时候,不如就在书院举办一次“美食节”,既能够促进邻里关系,也能够让返乡过节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佳节的魅力,体验乡村生态田园生活。

“我们在外面打工,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团聚活动,过节吃个粽子就完事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在外务工的村民黄俊杰如是说。


陶龛书院农村消防科普教育馆是娄底市首个农村消防科普教育馆


其实,这并不是陶龛书院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2019年元宵节第二天,陶龛书院就曾举办“一锅羊肉,百人团聚”活动,把一个个温馨的小家庭串成了和睦的大家庭。2018年9月29日,黄良生还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陶龛书院首届农民文化节,与500多名当地农民共同演绎了当代农民精神与田园生活丰收画卷。

2019年5月,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首次开考时,陶龛书院作为娄底市唯一指定考点,吸引了全市5个县市区154名考生报名参加。其中,100名贫困考生由书院和志愿者全额资助报名。


游学活动留影

学员们在欣赏剪纸艺术


2019年11月3日清晨,阳光普照、绿意盎然,陶龛书院广场上整齐站立着来自涟钢神墨书画的100余名学员。随着国歌奏响,全场肃立,高唱国歌,一字一句铿将有力、深入人心,嘹亮的童声回响在书院上空。当天,在10名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升国旗、赏国画、学剪纸、看藏书、玩拔河……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小朋友们触摸陶龛书院“血性”文化的脉搏,细细品味融合了浓厚乡土韵味的文化气息。

当天,小朋友们带着满满的收获雀跃着离开陶龛书院。是什么打动了这群懵懂的孩子?老师颜洁玉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中找到了答案,“是这里满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也是血性、创造、奉献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浸染”。

陶龛书院的文化惠民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经济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媒体和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


南京晓庄学院与陶龛书院联合创办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去年8月15日,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在陶龛书院正式授牌。这是南京晓庄学院建立的全国首家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旨在发挥自身专业与人才优势,打造乡村教育新型智库,通过持续的智力输出,为乡村教育注魂、赋能、立根。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破解乡村教育困境,关键是培养、留住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院长于松明教授说。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乡村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将在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把党旗插在希望的田野上


10月1日这天的升旗仪式上,不管是唱国歌还是现场自发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时,黄良生都会跟着唱,神情庄严肃穆,嘴巴一张一合,尽管不能发出声音,也要以此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热爱。


陶龛书院每年10月1日举行升旗仪式


黄良生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早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因农村习惯过农历生日,一直以来,家人都是在1949年10月1日对应的农历八月初十这天为他庆祝生日。

直至8年前,黄良生翻看老黄历时偶然发现,1949年的农历八月初十正是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

这一发现,让黄良生十分激动。人生旅程与国家命运相连、休戚与共,能够“生于建国时,长在红旗下”成为黄良生最骄傲的事情。

这种骄傲的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陶龛书院里党建文化、红色书籍越来越多,爱党爱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每次来陶龛书院,除了参加升旗仪式,万宝镇芭蕉村村支书刘本煌总要去党建文化长廊走走,去红色文化阅览室里看看。“我最近正在看的是《千里寻党》,这本书可有些年头,都快赶上我的岁数了。”他说,陶龛书院里有上万册红色报刊书籍,不少都是“上了年纪”的,市面上难得一见。

采访中,黄良生用随身携带的纸笔写道:“陶龛书院就是要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用血性、创造、奉献的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

这也是多年来,黄良生和陶龛书院一直坚持做的。


永远跟党走


“与平时在学校升旗有些不一样,这个广场除了有升旗台,还有毛爷爷的雕像,感觉特别庄重!”涟钢神墨书画100余名学员到陶龛书院进行游学时,一名中学生对带队老师说。

那次游学活动中,书院专门设置了红色剪纸展区,展出剪纸大师精心创作的50余幅红色剪纸作品,用伟人风采、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十二生肖、八仙图等模块,系统呈现了红色主题文化与剪纸艺术的有机融合,培育学员们爱党爱国的丰富情感。

黄良生一生中只做了两件事,做到了极致。第一件事是在农村“播种”文化,另一件则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有着51年党龄、30年村支书经历的老党员,黄良生把党旗插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和基层干部的使命。


黄良生老人以纸笔代言与村民交流


原来,村里全是泥巴路,又窄又烂,村民致富手段单一,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见状,黄良生便带着村里党员干部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铁锹一铁锹地铲,修通了道路;领着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四处游说募捐,建起了小江小学,让村里的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上学……

为了把两件事更好地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10年,黄良生成立娄星区农民书法家协会,还成立了党支部,让书法名家们走进田野里创作,为农民书法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的广阔舞台。


2014年,黄良生老人在村民座谈会上发言


“万宝镇所有村支书里,只有黄老是干到64岁才退休的,超过了退休年龄4年。他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是我们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刘本煌说。听到对方这样夸自己,72岁的黄良生显得有些害羞,又有不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