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龛书院
新农村湘中文化艺术创作交流中心·湘中民俗生态园
正文

与共和国同龄,一位古稀老人的升旗仪式

发表时间:2019-11-04 19:26作者:老媒子


原创: 老媒子 老媒子 10月3日



文/摄影 老媒子

题图/剪纸 尹湘峰



假日,客居陶龛书院,听好友说,他父亲照例在国庆当日会升国旗,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五年,每个月一次,重大节庆日从不缺席。


前不久,我写过《陶龛书院,一家复苏国人“血性”为己任的民间书院》,介绍了陶龛文化、陶龛书院基本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看。不再复述。


陶龛书院东侧的毛泽东塑像



10月1日,太阳公公起了个大早,和往常一样轻车熟路穿过茂密的竹林,温柔的用阳光给毛爷爷立像勾画出一道金边。


塑像一侧是高大不锈钢旗杆,黄良生老人是坚定的毛主义崇拜者,也是红色中国的铁杆粉丝。好友说,父亲当初坚持用不锈钢做旗杆,表达一种朴素的情感:永不生锈。这里面既有他对旗杆的期望,也有他对心中主义方向的美好愿景。



质朴而庄严的升国庆仪式



黄老先生今年刚好70岁,非常高兴的给我看小本子上写的“我与共和国同龄”。他因为喉癌几年前做了手术,不能发声,只能靠随身带的一个小便条本书写与人交流。我到书院来得多,老人家也不拿我当外人,开心的,郁闷的,喜怒哀乐,都愿意与我分享。


清晨,公鸡一打鸣,黄良生老人就起床了,洗漱后马上去打扫书院,然后又换上新买的白衬衣,为升旗仪式做好准备。


70周年,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特殊日子,作为自然人来说,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作为政权,虽说时间不长,但一路走来风雨坎坷也非容易,有成功经验,有惨痛教训,有共鸣,有分歧,一个多元的社会,当政者尤其需要三省吾身。盛大的庆典,既是回顾总结,也是展望惕励。



陆续来陶龛书院研学的孩子们,每个人脸上身上都印有国旗



70多年前,被称为共产党人“诤友”的黄炎培到访延安时,曾与毛泽东有过一段著名对话:


“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于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毛泽东欣然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振聋发聩。的确,如果真能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政府真的不敢松懈,真正让人民愿意、能够将国事当家事一样关心,人人负起责来,人人来监督官员、监督政府,这个政权才不会辜负“万岁”的山呼海啸。






70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有着28年村支部书记经历的黄良生,一直恪守良心,从建市之前领导穷乡僻野的小村,到后来成为合并后城市郊区大村的支书,条件变了,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没有变,一是一,二是二,原则问题铁面冷血;有些事,能帮就帮,灵活变通,自己出钱垫资也要做。


前者指严格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培养;后者指扶贫帮困,近40年坚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几十年过去了,他尽管已经不当支书很多年,大家一直念他的好,一口一个老支书。上个月他满70岁,坚持不庆生,两个儿子身在单位受条条框框约束,也觉得不庆生的好。可最终,黄良生扭不过一抹一大把眼泪的老妻——因为他患过癌,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老妻觉得冲喜可以消灾,两个儿子和儿媳也不忍心看到年迈的母亲伤心,达成家庭协议,仅限于老两口的兄弟姊妹,其余亲友和乡邻全部谢绝,并邀请村支书监督。


即使这样,生日先天,已经有好多村民到黄家来打听、道喜。生日当天,来的村民络绎不绝,一些80高龄的老人也在后辈搀扶下赶来贺喜。黄良生老人一家挡不住,就请村支书守在陶龛书院门口,和村民讲清道理缘由,获得大家的谅解。




几天前和黄老先生聊天时随手拍的,好友说好久没见父亲这么开心的笑了



在一个功利的社会,见风使舵重利轻义成为“时尚”,一个退休多年的乡村老支书,还能有这么好的人望,放在城市里,放在机关单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我没有刻意贬低城市或单位的意思,只是陈述活了几十年所见所闻的怪现象。


北京的国庆大典定在10点开始,央视9点直播,黄良生老人为了不影响来参加升旗仪式的村民和游客看直播,将陶龛书院的升旗提前了20分钟。因为是个传统项目,当地媒体也纷纷派了记者前来采访。






同样客居书院的湘中剪纸名家尹湘峰应邀主持升旗仪式,一口湘普饱含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黄良生老人和他的家人、村干部、邻居,还有正好来陶龛书院参观游玩的游客30余人,自觉排成了几列,随着国歌响起和尹湘峰激情澎湃的主持词,纷纷举起右手,注目黄良生缓缓升起的国旗。


升旗前的那一刹那,一位村干部学着北京升旗手的动作,用力将捧在手心的国旗往外推送,让它飘扬起来。


几位媒体人忙着找角度拍摄。



上图,陆续来陶龛书院公益大讲堂看直播的村民,下图,村民在楼顶挥舞国旗




整个升旗仪式虽说不是特别正规,动作也并不标准,仍然那么好看。


从9点开始,几乎所有参加升旗仪式的人都坐在了陶龛书院的教室里,观看央视的直播,只有记者赶回去发稿去了。


可一直等到10月2日,也不见传说中的报道。一打听,竟然为有人提出参加升旗仪式的人数太少,视频照片画面单调,不热闹,所以不能单独发新闻。




这让我感到诧异,略一冷静,也觉得见怪不应怪,贪大求全,好于形式主义是官场一个司空见惯的几乎难以改变的陋习。


爱祖国,除了发乎心之外,当然也需要形式感、仪式感,天安门广场宏大的狂欢让许多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群人、一户人,乃至一个人不拘一格抒发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也让许多人久久不能平静。国是由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家庭、亿万人民、一个个国民构成。爱国没有大小多寡,只有真伪之分。一大群人集体站在国庆下抒情固然有气氛,自发聚集到国旗下的一小群人,一个人的庆祝,也同样让人敬佩。


有人为陶龛书院的升旗仪式没有被官媒选中而遗憾,安慰之余,特在本自留地为与共和国同龄的黄良生老人的纯朴情感张目。



上图为陶龛书院一角。下图为书院不远处的孙水河景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