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又到陶龛书院打秋风,蹭吃,蹭住,蹭清新空气。
书院主人是古稀老人黄良生先生,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干不动了,在大儿子黄雄鼓捣下,将自家的地与乡邻兑换,办理了相关手续,以住宅为中心,花了20年时间扩建院子,打造成书院。
黄雄是央媒名记,尤喜调查性报道,获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我也关注公平正义,可记者生涯碌碌无为,没什么影响。相同之处,都有血性,如此,虽没喝过血酒拜过把子,20多年来一直情同手足,也是人生低谷能够主动伸出援手的弟兄之一。青年时代,我还真和人拜过把子,一次酒足饭饱后,六个十几岁的小爷齐唰唰跪在双峰街头,山盟海誓,生不同日死也齐步。在老家小县城一时风头无两。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拜把子之情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唯一个常有联系,也因发小的缘故,与结拜无关。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
沧海桑田,跌跌撞撞半生之后,终于明白,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誓言尤其不靠谱,一旦遇上某人或某些人动不动信誓旦旦,我多心生恐惧,敬而远之。
誓言如同生命的时代,几乎随着罗辀重那一代人的逝去,渐行渐远,成为稀罕物。
罗辀重是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倡导和实践者,其父罗长裿清末翰林,在家乡白鹭湾(今娄底市娄星区境内)创设陶龛义学。1912年,罗长裿在驻西藏左参赞兼总参谋任上被害。左参赞为驻藏大臣属官,搜索了些资料,个人以为类似省委副书记和常务副省长角色;总参谋,为清末新军官职,类似现在省军区参谋长。可见,罗长裿当时颇受朝廷重用,为驻藏大臣倚重的左膀右臂。
据赵庆云《论罗长裿与清末民初之藏事》一文介绍,1911年夏,西藏东部一个叫波密的地方部落叛乱,清将协统钟颖率军平叛,一败涂地,动摇了清庭在西藏的统治。罗长裿受驻藏大臣联豫派遣,驰赴节制诸将,稳定局势。钟颖乃正黄旗满将,又是同治皇帝表兄弟,纨绔子弟,熊将衰兵,军无斗志。罗长裿向联豫参了钟颖一本。联豫调查后撤了钟,以罗接替。此后,清军速战速决,波密之乱平定。
当年秋天,武昌首义波及西藏,拉萨兵变。钟颖公报私仇,密令驻波密管带陈渠珍,以“撤防纵乱”罪名诛杀罗长裿。陈渠珍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西王,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书院外不远即娄底母亲河——孙水河
这一情节有不同版本。
赵庆云前文描述,罗长裿治军严厉,陈渠珍因违反军纪,被其“摘其顶翎,记大过三次”,因而怀恨在心,接到密令后指使部下捕杀。另有文献称,此为莫须有的诬陷。
比较多份文献和研究文章,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的流水记录为,两年后罗辀重赴京,呈血书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愿,要求严惩乱藏首恶,以彰国法,以报父仇。这首恶包括钟颖,也包括陈渠珍及相关部属。
乱藏,并非指杀了罗长裿,而是钟颖平定兵变后,所部又发生冲击色拉寺,滥杀喇嘛藏民事件,导致民族矛盾恶化。
经过审讯,袁世凯签发《大总统申令》:“查西藏于波密平服后,全藏静谧,汉番相安,自拉萨兵变及色拉寺之役,始酿成乱端。推原祸始,实由该长官要结乱兵,擅离职守,以致藏民茹痛,边境骚然。已属罪无可逭,又复挟私嫁祸,擅杀忠良,焚毁尸骸,惨无人道。”申令中的长官即钟颖,易帜后任民国驻西藏办事长官。钟颖伏诛。陈渠珍“力辩得直”,又得傅良佐担保,脱身返湘。傅良佐可不是等闲人物,曾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处处长,中将,后为湖南督军。不然,陈渠珍叱咤风云的民国人生不复存在。
院子外的高架桥也是一道风景
罗长裿的骨灰,被忠心部属不远万里送回湘中。
罗辀重1912年从主持义学的亲房中接手校政,改名陶龛学校。他为父申冤报仇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娄底地处湘中,新城,最早设立县级市为1960年,2年后被撤销;1980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现娄星区)。此前,娄星一带从汉代开始,一直为湘乡辖地,陶龛学校旧址正处于湘乡和娄星交界处,后来因为修建溪口水库,旧址没于碧波之中。其后,两地在旧址附近乡镇创建了陶龛小学和陶龛中学,以纪念先贤。
一直以为陶龛为学校所在小地名,还纳闷为何不叫白鹭义学。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是罗辀重的爷爷罗信南一生尤重陶渊明,常将诗集倦搁于神龛之上,自号陶龛居士。罗老先生也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初为湘军灵魂人物之一罗泽南麾下猛将,任湘军管带,随主帅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二弟战死后告归奉母,以赋诗讲学为业,唯一遗憾为未能开设学堂。陶龛义学便是其子罗长裿彰显孝道,置田租二百四十担创建的,了却父亲心愿。
书院弥漫文化的味道
义学,又称义塾,旧时专为苦寒子弟设立的免费学校。
百度说始于北宋名相范仲淹。类似现在的义务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旧时的义学由所在地官民义捐,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而今的义务教育由国家投资兴办;义学的教学简单,多为识文断字的基础性教育,现代义务教育则要丰富复杂得多,特别是目前小学初中阶段数学题的难度,对许多家长而言,辅导孩子,每每抓耳挠腮苦不堪言难于上青天;义学招收的对象多为本族贫寒子弟,而义务教育的学生范围要宽泛得多。
一代男神赵丹饰演的武训
记忆中,关于义学的印象主要来自电影《武训传》,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1948年筹拍,1950年修改剧本摄制公映,1951年成为禁片,被打上了“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政治死刑烙印,自上而下掀起了对《武训传》的大批判,文化界如惊弓之鸟,主创人员惶惶如过街老鼠不可终日,也由此拉开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序幕。
《武训传》被公认为中国禁片史的开端,孙渝导演,男一号武训,由横跨两个时代的明星男神赵丹扮演。这部影片,我以为是一群旧时代的才子佳人,以歌颂一个最典型无产者大公无私形象,向新时代献礼的呕心沥血投名状。
影片叙述清朝未年山东一个叫武七(武训)的乞丐,对穷人不读书不识字带来的屈辱有切肤之痛,几十年靠做苦力、卖艺、给有钱人家孩子当马骑,积攒善款,筹办义学,最终在齐鲁大地被民众赞誉为“圣人”的感人故事。也可用影片中黄宗英饰演解放区女干部的大会动员概括:“武训先生,一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了40多年的饭,办了三个义学,让穷孩子们也能够念书,学文化,真是了不起”。
2005年开禁。现在可从网上搜到,黑白片,静下心来看,不论演技、导演手法、镜头运用,时隔69年观赏仍然非常不错。特别是一些特写镜头多有暗喻,很韵味,如一群大臣面对慈禧,嘴里念叨“奴婢们当尽犬马之劳”,镜头为官员衣袖不见手一起一落的跪叩动作,很像马蹄,让人忍俊不禁。作为一部献礼片,有浓厚的脸谱政治说教色彩,而通过影片展示的清末社会场景,也的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腐朽的政权必然灭亡。
从武训办义学遭遇的种种屈辱,还有《武训传》挨整可以看出,办义学是一件出钱出力不一定讨好的事,一件风险巨大的事。有人认为行善积德,有人认为丢人现眼。即使到了现在,后者仍有市场,我曾在朋友圈见到,西南某地山区一所小学十分破败,当地不管不问,一些民间人士实地考察后,捐助了一批全新的桌子椅子,可没想到竟然被当地有司禁止使用,理由为接受桌椅就间接批评了他们,丢了谁谁谁谁的脸。
查阅相关资料,罗辀重接手陶龛学校之初,仍然沿用义学性质,并且因为学生增多,他还加捐了田租百石。
一个山村小学办有校报,在中国也算开了先河。陶龛学校获得社会高度认可,有“北晓庄,南陶龛”美誉。晓庄,即晓庄学校,为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在南京北郊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
上图为抗日名将薛岳将军题词。
下图报头书法作者卢冀野,应为民国才子卢前。上世纪有一首歌叫《本事》,风靡三四十年代,影响深远,词作者就是卢前: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正处于动荡多事阶段,军阀混战,湖南许多地方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
罗辀重从美国学成归来,他认为中国已到生死存亡之际,“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决心以教育为己任,谢绝了推荐出任省教育厅厅长和国会议员,回到偏僻的白鹭湾主持祖传的山村小学,致力于最基础的平民文化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个现代中国非常重视的教育教学模式,罗辀重和陶龛学校这所偏僻山村小学便是最早的探索者。
罗辀重提倡“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主张学校一切工作以儿童为中心。他正式提出并践行“群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五育并重”的教学方针。“五育并重”,即“五育”无主次轻重之分,要求教师在教学育人中一视同仁不可偏废。然而,面对明哲保身麻木不仁的社会风气,他认为强化群体意识尤为迫切,将“群育”摆在首位。
德智体美,耳熟能详,“群育”是什么?
百度词条解释:亦称“群性教育”。为建立和谐的人群关系而培养群性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或社会化过程,培养对己对人都有利的社会行为与特性,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过和谐的社会生活。
这种文诌诌解读,显然没有完整诠释罗辀重对“群育”的定位。
1943年6月8日,他在《陶龛旬报》刊发了一篇杂文《不敢做好人》,我认为较好阐述了他“群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文章说:“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做坏事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呢?原因就是大家怕得罪坏人,有后祸只有隐忍为好。大家对坏人宽容,坏人还不好做么?本来只要他们不害君,也就随他去吧,乐得明哲保身。但如果害及国家民族,如汉奸,如匪类,如贪官污吏,如奸商土劣,一予宽容,便弄得国破家亡,自身依然难保。”“不要以为和自己无关,就乐得唯唯诺诺,使社会上是非不明,正义不伸,国家蒙受无穷之害,祸及后一代人!我们要大胆做好人!好人联合起来!好人伸出头来!拥护好人!”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成为有血性的人,有血性的群体,敢于对丑恶现象、凶残敌人说不,敢于反抗,敢于做好人,这种力透纸背,声嘶力竭的呐喊,振聋发聩,才是他为陶龛学校制定“群育”为先的定位所在。
罗辀重这篇宏文即使今天来读,也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没有任何违和感,仿佛时间停顿了,或社会的某些元素穿越回到了七十多年前。
多少年来,一直喜欢这种腊染的味道
罗辀重还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陶龛学校在正常传统教学之外,开拓创建了两年制特科班,开设农业、养殖、纺织、应化、木工、文书等实用型技能学科,开辟了农场和工艺园地,作为学生的见习场所,很有些现代技工专科学校的味道,学生结业后就能立即走上工作岗位。
此外,罗辀重认为“教育之范围应包括社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课外实践和参加社会活动,陶龛学校成立了学生服务团、生产合作社,设有30余种课外专业活动小组,自由报名参加,发挥各自的爱好与特长,直至学会某门技术某门知识。
在网上搜到一篇文章,只见标题不见作者——《教育之神—罗辀重》,对陶龛学校的教育教学成就有很好的总结:从20年代开始,陶龛学校所覆盖的区域内,凡儿童“只要已达入学年龄”,“不管智贤愚不肖”,也无论家庭富裕还是贫困,都“无须经过什么入学检验”,均可上学;富裕家庭的学生交纳“特别学费”;贫困家庭的学生,或免费入学,或以物抵费,或勤工俭学。同时,学校添设补习班,开办夜校,并创办半日制的求实通俗学校,救济年长失学者。到30年代,学校所在周围村庄的学龄儿童没有不入学的,年长失学者没有不复读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罗辀重的创造性开拓,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尤其令我血脉偾张是他为陶龛学校定下的校训:“血性”!几千年来,血性伴随中国人延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到一个不可言说的时代,这两个字几乎被奴性替代,与誓言一样成为稀罕物。
从血性到奴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演变过程中,一度异化成兽性,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连父子血亲都可以出卖和屠戮,更不要说什么人情友情爱情。
血性与兽性的区别十分清晰,前者受道德规范,是责任担当,不平则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后者只为了生存或满足私欲,弱肉强食,强横者为王。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名气大小,一旦陷入这个恶性循环,几乎难以全身而退,面对两种选择:吃人,或被人吃。吃人中,又有主动作恶和为虎作伥,后者就是奴性的最高境界。看看当今社会,庙堂江湖,引车卖浆,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仍然不乏坠落在吃人和被人吃的轮回中,没有太多进化。
乌木与石碑
黄雄说,当初选择以陶龛为名,一是致敬大贤,一是为罗辀重拟定的“血性”二字所打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血性,则永远沉沦于生物链的底端,任人蹂躏。
他希望陶龛书院能够拾遗补缺,在学校教育之外,传承罗辀重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以民间角度辅助进行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在陶龛书院学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比如群性教育、应急救灾、农耕文化、传统书画等。黄良生老人介绍,创办书院以来,陆续举办了专业文化节庆展览十几场,如农村消防应急救援启动仪式、碑林文化墙、农耕文化展、农民文化节、乡邻美食节、传统书画展等等,数万当地中小学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市民、村民参加了书院的活动,反响良好。
9月15日,在陶龛书院偶遇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长(吉首大学教授)田茂军、吴象枢(吉首大学教授)带研究生来陶龛书院调研
陶龛书院收藏的尹湘峰先生剪纸作品
书院小住,难得清静,吃的绿色食物,呼吸新鲜空气,在院子里来回溜达,东问西问,在数万册藏书室搬上搬下,左翻右翻,加上拿着手机在角角落落拍摄观察,自认为对陶龛的历史和陶龛书院有了点皮毛了解,特以此不成器的文字图片,向沸腾血性的罗信南、罗长裿、罗辀重先生致敬!向古往今来行善积德的武训们致敬!向生命不息进取不止的黄良生先生致敬!
陶龛书院,一家以研究传播传统文化、复苏国人“血性”为己任的民间书院。
黄良生先生,仍然保持往日生活习惯
( 图片除文史资料外,都为我手机拍摄的陶龛书院内外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