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春色,正谷雨,“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最惜一年别春时,一行志同道合的老友结伴畅游陶龛书院。
陶龛学校的前世今生,“血性”铸造不朽的灵魂
“北有行知,南有陶龛”是上个世纪享誉全国的两所民办学校。陶龛学校位于娄底市大埠桥办事处白鹭村的涟水河畔。1812年白鹭村一户以耕读传家,世代书香的人家出生了一个叫罗信南的人,此人虽无湘军封疆大吏的显赫战功,却与湘军起源有着莫大的渊源,是他于1852年请示并说服当时的湘乡县令朱孙诒后,招募了二千人的湘勇,分别交给“湘军之父”罗泽南,王錱两人统领,并总管后勤事务,此支队伍后成为湘军主力。同年,随朱县令去茶陵、安化剿匪,因功官至县丞。1853年兄弟四人随湘军出征江西南昌,与太平军作战,四弟信北(官至荣禄大夫)战死,遂独自谢事归湘,侍奉母亲,后官府多次征召不出,自断官宦之路。他天资聪颖,嗜书如命,家有薄田百亩,售以购书,藏书达十万余卷,昕夕浏览,废寝忘食,学识渊博,为清末著名教育家,著有《白鹭草堂诗集》巜陶龛诗草》《陶龛语录》等,为好友左宗棠、刘蓉等湘军大员推崇备至。他甚慕陶潜明的为人,酷嗜其诗,常将陶诗置于神龛之上,自号陶龛居士,人们尊称他为陶龛先生。清咸丰、同治年间,他以赋诗讲学为业,桃李满门,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建校施教,但因无财力,赍志而没。
子承父志,罗信南的儿子罗长裿(字申田,官至西藏左参赞)为完成父亲的夙愿,倾囊办学,1901年在自己家里的画竹园创办“陶龛义校”。1912年罗长䄎之子罗辀重奉令改名为“陶龛学校”。1914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辞官不仕,毁家办学,经数十年努力学校发展到占地80多亩,房屋11栋87间,建筑面积达9420多平方米的规模,鼎盛时期学生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他主持校政,将“血性”二字为校训,注重“体、德、智、美、群”五育的价值,闯出了一条开办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新路,让湖湘文化之花更加璀璨夺目。1961年因修水府庙水库,学校被拆除,与犁头学校合并为“白鹭完小”。1986年娄底市在白鹭湾修建新校,恢复“陶龛学校”(小学部)校名,湘乡市在毗邻的毛田乡竹园村建“陶龛学校”(中学部)。
罗氏祖孙三代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主张“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走上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力求唤醒人民的血性。罗辀重将“血性”二字定为校训,他解释血性就是中华传统的“信义”。“信”就是“诚而愚”本色、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光明磊落,答应人家的事绝不失信。“义”就是“为他而不为己”富于牺牲精神,只要信之所在,仁之所存,赴汤蹈火,百折不挠,不怕失败。在体现湖湘文化精髓的“血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陶龛学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血性”学子,其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誉满海内外,与行知比肩为中国两所名校。
传承陶龛精神,建设文化乡村
“ 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陶龛精神,造福桑梓,培育新人,是我的夙愿。”这是万宝镇原清江村老支书黄良生创办陶龛书院的心声。陶龛书院坐落在娄星区万宝镇的石磨子村(清江村与邻村并村后更为此名)距离娄底中心城区6公里。车入清江,沿着书院制做、独具匠心、宣传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广告牌前行400米,便到陶龛书院。书院依山傍水而建,呈“葫芦”状,上为西式洋房的住宅,中下部为中式园林建筑的陶龛书院,整体布部错落有致,结构相映生辉,中西合壁成趣,古今元素鲜明,花草树木锦绣,书香墨韵氤氲。大门开在东面的“葫芦”脖子处,门口竖立着原湖南省文化厅厅长,著名书法家周用今题写的黑底鎏金字匾“湘中民俗生态园”两旁是时年九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黄山石撰写的对联:“湘土化民风广被生灵铜琶高唱双星市,中兴美俗尚纵观态势锦绣铺开万宝图。”进门正面伫立着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像,鲜花翠绿环绕,左为黄老的住宅“崇厚堂”内设党员活动室、奇石收藏展示室,毛主席像章收藏陈列室等。中间搭建一个简易的舞台,以巨幅山水田园画为屏,上面印着“毛体”字:“在希望的田野上”左右两棵葱翠的银杏树上挂着喜庆的红灯笼,不久前这里举办过“首届农民文化丰收节”还意犹未尽,余韵留香。右手边是“陶龛书院”牌楼前的石盆中养着铜钱草,株形美观,叶色青翠,叶呈圆形,一片连着一片,十分茂盛,恰是黄老支书圆文化乡村梦之物语。
漫步书院,右为黄老工作室,楼下是厨房,左依阶而下分别是“陶龛学校”纪念室,读书室和陶龛书院公益大讲堂。读书室门上方悬挂“信义”匾额,里面收藏各类图书近4万册,可供游人阅读,设置了写字台,供游人挥亳泼墨。讲堂左边墙上挂满黄老的绘画作品,右边是讲堂,中间用活动木制玻璃门隔开,24扇玻璃门上各浮雕了一个节气名,配上一幅或梅或兰或竹或菊等花卉图和脍炙人口的佳句,如“谷雨”门上“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出自唐代诗人王贞白的巜芍药》诗:“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从细微处可以看出黄老支书文学底蕴的厚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台阶尽头是一块宽阔的平地,右边是田野生活实践地和书院餐厅,推门而入,惊喜即来,餐厅竟是别致的书斋,每个餐厅由两间既可合二为一,又可隔开的房子组成,红木家俱高贵而不俗气,蓝色印花桌布古朴淡雅,能勾起你对往日的回忆。书柜的书摆放整整齐齐,茶桌茶俱一应具全,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在此读一卷诗书,品一杯香茗,观春雨缠绵,听夏燕呢喃,望秋月清辉,赏冬雪飘飞无不充满诗情意,心旷神怡。 中间是活动场地,正中竖立着孔子塑像,左边沿围墙依山势建有诗词碑廊,从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中撷取最经典的作品刻录其上。书法:运笔走龙蛇,泼墨融万象。篆、隶、草、楷、行各展其长,颜、柳、苏、黄尽显华章,正与斜、疏与密、向与背、松与紧无不精妙,浓、淡、干、湿、焦恰到好处,赏心悦目。诗词:韵律之准,平仄之慎,用典之巧,节奏之紧,物象之妙,意境之美尽让人折服。人在墨韵飘香,文彩飞扬的长廊徘徊,心早已穿越历史的时空,追寻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作者的风骨气韵、家国情怀,淘醉在如梦的意境中,“大江东去”的豪迈让人心潮澎湃,“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使人缠绵入骨,即使是独自一人在此逗留,也没有丝亳孤独感。
杜鹃红似火,清江绿如蓝
出庭院散步,四月的杜鹃开得正艳,它闪烁于山野,妆点于书院,我最喜欢那色丹如血的红杜鹃,欣赏左河水的《杜鹃花》:“烟云凝艳万山丛,胜似朝霞比彩虹。遥想蜀君求醒世,舍身啼血映山红。”我感觉黄老支书就像那泣血的杜鹃,他年逾古稀,身患喉疾已不能发声,仍然以传承传统文化,传播陶龛精神为己任,倾其所有积蓄创办书院,圆梦文化乡村,为村民打造精神乐园,让人由衷敬佩。
书院前面有一条小河,叫清江,绿水如蓝,清净明澈,绕村静流,田野如缎,卉木萋萋,香飘陌上。河中水生植物蕤生,鱼虾游弋清晰可见,犹如我等老友游兴正欢。清江在不远处汇入孙水,两江交汇处冲涮出一个犁头小洲,有几分神似白鹭洲,难怪黄老支书心里总是装着白鹭洲畔的那位陶龛先生。江岸杨柳挺拔伟岸,郁郁葱葱,有白鹭翻飞嬉戏,江边油菜花娉婷袅袅,流金溢彩,引得蜂儿、蝶儿正忙,江面波光粼粼,回影倒清,有钓者挥杆悠然自乐。沐一缕阳光,携一丝春风,伴几位老友流连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美景中,馨香盈满心田。望一江春水东去,消失于翠绿深处,令人感慨万千,愿陶龛书院春色满园!